最新科研进展 | 抑郁症有性别差异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预计有超过3亿人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第一大疾病,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较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已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此外,报告中还从多个维度对患者群体进行了调查分析:

表格中我们看到:

中国抑郁症女性患者占65%;

67%的患者年龄超过35岁;

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女性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数的六成以上,女性患者在通过身边亲友、病友社群、各种社交渠道上分享和寻求治疗的意愿也比男性患者高。而小编也查到了2022 年 3 月 1 日《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期刊发布的一篇关于女性患抑郁症概率高原因分析的文献——《Sex Differenc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and Preclinical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Depression》。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主要结论:“抑郁症和相关情绪障碍对健康、生活质量和全球经济构成巨大负担,女性患抑郁症的终生风险大约是男性的两倍。在本文中,我们回顾分析了人类大脑生理学中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女性对重度抑郁症 (MDD) 的易感性增加有关。”

“此外,我们总结了数十年来使用动物模型研究情绪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一些潜在的分子、细胞和电路水平机制,这些机制可能是性别差异和疾病病因学的基础我们特别强调最近的一系列研究的重要性,这些研究证明了从腹侧海马体投射到伏隔核的回路的重要贡献,以及该回路兴奋性的固有性别差异如何预测和驱动抑郁相关行为。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使用临床前模型特定回路策略进行研究,以揭示可能导致 MDD 和其他情绪障碍的潜在性别特异性诊断、预后、预防和/或治疗的分子和生理机制。”


女性为何更容易焦虑抑郁?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虑的一个基础影响因素。多项研究都显示男女的大脑对压力的反应有所不同,研究者Valentino 博士表示,实验证明,相比于雄性小鼠,雌性小鼠的大脑对于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or CRF)要敏感得多。


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卵泡刺激素水平的升高,对绝经期女性而言,都是导致抑郁的因素。经前期紧张、产后的情绪低落、更年期的焦虑都是女性激素不稳定的结果。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神奇的结构——杏仁核。虽然它体积不大,但是却和人类的情感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情绪反应和情感记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家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体积缩小较男性患者更明显,尽管青春期女性杏仁核体积减小并不直接与抑郁症风险相关,但可能造成女性对负性事件的敏感性增加,继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女性特有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最初出现情绪低落时,男性喜欢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发泄和摆脱自己的抑郁情绪,转移注意力;而女性更容易不自主地进行“心理反刍”,即反复思虑情绪低落发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各种可能的解释,被动重复地体验伤痛,这也会延长她们的抑郁情绪。长期对负性结果和无助的预料最终会导致绝望,并可能进展为抑郁症。


应激反应调动较弱与更高的抑郁风险相关。基于精神分析的“精神发泄”理论,将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如果长期抑制体验到的愤怒情绪将最终导致抑郁。而且,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压力的高度敏感度似乎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除了上述原因,不容忽视的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教育和要求。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传统女性刻板印象对女性的要求并没有减少,比如说外形的女性气质,还有更多地承担生活中照料者的角色。

保持平和的心态,女孩子要多关注自身的心理情况,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遇到问题可及时通过“自助”或“求助”等方式缓解自身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心理健康,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我们都会在这里陪伴你,要相信,人生每一段低谷都是为了迎来第二天的朝阳。  



备注: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该文章:  

Doi:10.1101/cshperspect.a039198


文案 | 杨雨微

排版 | 杨雨微

图片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