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与心理中心结缘
尽管已经过去了快三年,回忆起加入心理中心的那段经历,刘淇学姐依然眼里有光,仿佛那段经历就在昨天。刚进入大学的她面临着诸多选择和挑战,一度陷入的迷茫和焦虑。“当时大心课布置了参观中心的任务,那时候中心还在三楼,一到中心就被温馨、轻松的氛围感染了,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后来看到班级群中心理委员转发的心理中心招募接待员的通知,虽然不太自信,我仍然决定去试一试。”未曾想,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她与心理中心就此结缘,深深的影响了她大学四年以及未来的生活。
对于伴随自己整个大学生涯的接待员岗位,刘淇有着自己的认知。“让每一位来到中心的同学感到温暖”是她反复提及的。为了做到这些,她一直不忘清晰的表达能力、如沐春风的亲和力的要求,每次值班,她都洋溢着热情,牢记责任,勤观察、勤学习。一些前来求助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刘淇觉得,接待员必须尊重每一位同学,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她觉得,能够身在其中,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有需要的人,内心的成就感无可比拟。
刘淇将心理中心的接待员们比作沟通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接待员日常需要做好来访同学的接待,信息的登记,预约系统的操作等,将前来咨询的同学与咨询师对接。“虽然我们承担的都是看似平凡又普通的工作,但这也正是维持中心运转的重要力量。”
心理中心的经历让刘淇获益匪浅。在生活中,通过了解和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她更能共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在学习上,周围的接待员“同事”不乏保研的同学,她得以结识许多热情又优秀的学长学姐,打破了信息差,大大开拓了她的眼界。在心境上,她感慨自己有了归属感,“成为了中心的一份子,我感到在大学里有了一个属于我的地方,不再空虚和孤独。”
谈及自己在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刘淇坦言自己大二时,由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以为对于工作内容较为熟悉,便放松了警惕。在一次接听预约电话时,她误以为电话中同学是之前预约的同学,便没有询问他的姓名,直接为他预约了一位老师。结果导致有两位同学在同一时间段预约了一位咨询师,给同学和咨询师带来了误解和不便。她提醒同学们不要有惯性思维,接待员的任务并不复杂,但是想要做好却不容易,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要常做常新,时时反思。
二、展望:从同学到同事
今年九月,站在人生抉择的岔路口,成绩优秀、本已拥有推免资格的刘淇选择了走我校“二加二辅导员保研”的道路。相比其他一同竞争辅导员保研名额的同学,刘淇说,自己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与她心理中心接待员的工作经历紧密相关。她真诚地分享道“接待员的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近三年在心理中心接待员的经历,让她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热爱学生工作,在帮助同学中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感。“好像你种下一颗种子,三年后突然长成了大树。”一路走来,她怀着真诚、热情的心服务同学,乐在其中。明年九月,她便会成为园艺林学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服务同学,发光发热。
当被问及即将要踏上辅导员岗位,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辅导员,她会面临哪些转变与挑战时,刘淇认为,首先是角色身份的转变。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要树立好自己的价值观,坚定信仰,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在心态上,作为学生工作的组织者,要有责任意识。学生干部更多的是上传下达,辅导员则需要时时留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目标上的,学生的首要目标是做好自己的事,辅导员则要从大处着眼,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从大一时成绩中游、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懵懂新生到如今顺利保研、即将成为一名辅导员的稳重毕业生,刘淇也给正在经历迷茫期的大一大二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一是以学习为主线,把握课堂,尽早明晰对于专业的认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二是要多走出去,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丰富生活,不要经常呆在宿舍。三是不要害怕犯错,也不怕挑战。大学里面临许多选择与机会,哪怕不一定能成功,也该勇敢尝试,“多做一点,就少想一点”。四是不要为了休息而感到愧疚,同学们要多多锻炼身体,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刘淇说,每个同学情况都不一样,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专业兴趣、职业规划、个人性格早做规划,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就能无怨无悔、不负青春。
文字:心海导航记者部 郭佳怡
图片:心理中心接待员 刘淇
采访人:心海导航记者部 赵雨婷
审核:刘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