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末出了一个事情,让我又关注到抑郁,只是这次的感受不是感到因为同情而感到可惜,而是让人震惊。
“3月27日发生在四川某高校的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滕某被鉴定为“患有抑郁症,对其3月27日的违法行为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这个消息一出,不少亲戚朋友就来问我。“抑郁症有这么可怕吗?”“为啥抑郁了就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什么样的症状是抑郁症,我自己评估下,别到时候伤人。”被问到的时候我苦笑不得,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我也有些担心,担心这盆污水把抑郁的人浇太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抑郁?
英文用Depression来指代抑郁的意思,借用维基百科对Depression的解释:
“a state of low mood and aversion to activity.”
当然在抑郁研究方面对抑郁的定义更为详细,这里我不在自述,在之前的文章中会有提到,抑郁的诊断网上也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抑郁时和一种情绪有关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会让你不想动起来。
中文会取抑郁两字来对应Depression。所谓抑,压也,也就是压制,抑制的意思;所谓郁,就是郁闭,郁闷的意思。当抑郁和depression对应上时,我感觉抑郁更形象一些。精神分析中会有这样的说法:抑郁和愤怒其实是同样的能量,愤怒是一种指向外的一种能力,有承载能力的对象(可能是人,可能是事物);而抑郁相反,抑郁找不到承载的对象,就之能投在自己身上。说白了愤怒也好,抑郁也罢,都是是一种攻击,只不过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
想想看当内心有剧烈能量的时候,但又无法投向某个对象时,我们又没办法将这种内心能量消极掉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我想一部分的人会默默吞噬掉这种强烈的能量,或是将这种能量摁回到自己内心。所以抑郁两字用得很是巧妙,一字表示动作,方向,一字表示状态,结果。
关于抑郁的症状的描述有很多很多。有人用不开心来代表,有人用没动力,没意义来代表,有人用睡不着代表,有人会用焦躁急切来代表,总之这都是抑郁的一部分。在精神科对于抑郁的诊断主要是以“三低”为标准,所谓三低,就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降低,很简略,也能准确的把握了抑郁的状态。当然再详细的诊断标准也是有的,大家可以上网翻翻DSM5或是ICD10,这里就不絮叨了。
关于抑郁的成因,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所记得最早对于抑郁的假设是体液说,黑胆汁较多的人会有抑郁的气质。似乎之后还有人提出过血型和抑郁的关系。巴普洛夫也从神经心理学上去对体液,抑郁进行了解释。
但在某一段时间里抑郁和精神病是没有区别的,记得不知道从哪儿看到的,在中世纪的欧洲,还会有抑郁病人被当作恶魔的使者,被焚烧。知道后来电机疗法的发明,从开始慢慢从病理学到心理学,不同的学说给出了不同的模型。从生物学角度上讲,有人假设过是否是情绪中枢出现了问题,例如神经递质的产生问题,对于五羟色胺和多巴胺的考虑,基于此一些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样的说法似乎不能说明抑郁的全部,在一些情况下也解释不通。有人假设是否是因为基因的原因,是否存在一定的基因控制,比如影响激素分泌,情绪中枢发育,似乎也只能解释部分。也有人从治疗角度出发,去看待抑郁,认为抑郁的个体存在不合理信念,对于事物的认识存在灾难化想法,等等。抑郁纠缠我们上百年,我们似乎并不能从这种纠缠中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抑郁的污名化
“所以,抑郁危险吗?”这是一个朋友的担心。她担心自己会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危险,同时她也担心周围的人是否会带着这样的眼光来看自己。
在那则新闻出来以后,朋友圈基本被霸屏了,很多人都抱有一些疑问,对于凶手的精神状态,司法鉴定,以及对抑郁症本身。出于好奇,我也去看了看相关的规条。按照我国刑法第18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司法鉴定的结果认为凶手患有抑郁症,只能承担部分刑事责任,这让被害人家属,和网友都方了。家属方是因为觉得判得轻,网友方是对抑郁的质疑。“抑郁症就不用负责吗?”“抑郁对周围的人存在风险吗?”
说实话我有些担心,担心抑郁症被污名化。所谓污名化说白了就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我们会自然而然的给具有某一种特点的人群贴上某种标签,认为他们低劣或邪恶。我担心这会将抑郁涂黑。对于抑郁症,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低落,没活力,不开心等等。但从诊断学出发,抑郁症并非那么简单,相反是一个比较混杂的结合。抑郁症的诊断通常会出现在心境障碍或是情感精神病的分类中,其分类是特别繁杂的;如果按照是否出现躁狂状态,可以分为单向的抑郁或是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躁郁症;如果按照抑郁发生的先后,也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如果按照抑郁的原因可以分为心因型或内因型。如果按照是否有现实检验能力来分类,抑郁症可以分为精神病性,或是神经症性。这也就可自制力和自控力扯上关系了。
所谓精神病性是指情感精神病,也就是说这一类型的抑郁特点在于存在一些精神病症状,例如妄想,幻觉,自制力出现缺失,认知,情绪,行为上出现不统一,并没有明显抑郁的缘由,让人不能理解。而另一类则是神经症性的抑郁,相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症而言,神经症性抑郁存在外在的原因使得个体情绪低落,并且能让人部分理解,主要表现为各方面的低落,但不会有妄想,幻觉的症状,对自己的状态有一定认识,这样的个体能被人理解,也更难被识别出来。除此以外抑郁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心境恶劣中,这是一种和抑郁症相连接的抑郁状态,当然在一些存在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身上也会出现抑郁。这样看来,抑郁就是一个筐,很多东西也都往里装,一味的将抑郁等同于危险(这里指的危险是对外人的危险,当然一些重度抑郁的个体存在自伤自杀的风险,也是需要警惕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症等于精神病?
重新来看看抑郁,它其实是一种我们熟悉再熟悉不过的情绪,我们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品尝到它,比较低落,就好像是座过山车,一下从高处滑向低处一样。其实我们的情绪就像是过山车一样,时而走高时而走低。在我们人生阶段中总会在一段时间会感受到抑郁,也许那是一个次让你短时间内无法缓过来的挫败,也许那是随着某人离开而带来的哀伤,甚至是天灾人祸带来的巨大创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样的一些生活事件,但我们也有生的力量支撑我们从低谷中攀升,这是我们每人必经的修炼。
抑郁看来再平常不过,平常得我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让我们来重新思考抑郁和量刑间的关系。法律规条中认为,当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被认为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辨别或控制自己的能力时,并不应完全承担其行为所造成的刑事责任。这点相信大家是可以理解的,这几年报纸新闻也会报道很多精神分裂症病人伤人杀人的案例,当精神分裂症病人处于发病阶段的时候,其自制力是有限的,对自己的病情并没有认识,甚至失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他们会处于一种激越的状态,这可能是由其幻觉妄想引导而出,所以那一刻分裂症病人失去了对外界认识和判断的能力,所以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其监护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综合的看,抑郁症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病;而对于刑事责任的追究主要是根据嫌疑人当时是否具有认识和判断,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面对抑郁症我们应该抱着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它并不是威胁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也在思考抑郁的意义。我想到了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记得在临床的学习中,老师也常常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重复的表现都有其意义有其功能。但有时候我们往往关注事物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忘记它在此时此地出现的意义,这似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也许是一种思维惯性吧。
抑郁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人类进化,社会化以后的产物。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情绪有保命的作用。看看野外的小动物们,他们的紧张焦虑,无时无刻不再帮助他们躲避强大的捕食者,保证生命的权利。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沟通的需要成为关键,而在语言还未成熟前,表情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之一。丰富的表情传递着信息,方便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状态。当一个人表现出低落,抑郁的情绪,我们会知道这个人也许摊上事儿了,也许有什么心结,我们会提供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帮ta度过这样一个时期。抑郁传递出一种陪伴的需要,传递出一种需要支持的信息。
另一方面抑郁是发展水平的标志。这让我想到了克莱因老奶奶关于发展水平的论述。她认为在我们小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让我们有点不爽的地方,我们就会burn out。当我们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及时的过来了,我们就会认为妈妈是好的;相反,当我们需要妈妈的时候(例如吃奶),发现妈妈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那是“坏妈妈”;这个时候的我们处于偏执-分裂心位,我们还不能将一个人的好和坏整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时而天使时而恶魔。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慢慢开始重新认识妈妈,我们发现那个“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人,我们开始把妈妈带给我们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都整合到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开始矛盾了。因为当我们得不到妈妈关爱的时候,我们不再能对妈妈发泄愤怒,因为我们担心会吓走妈妈,这样好的感受也会消失的。于是我们变得矛盾,变得焦虑,那种强烈的情绪只能我们自己消化。但同时我们不再会时而觉得一个人好得像天使一般,时而觉得一个人坏得像恶魔一样,我们不再那么极端,我们进入了下个阶段——抑郁心位。
抑郁有时也会让我们注意集中。抑郁的时候,你可能会抛开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而集中精力在纠结一件事情上。那个状态的我们似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在反思上,心理学上用反刍思维(rumination)来形容这个过程,就好像马儿吃草一样,一定时间会再拿出来反复咀嚼。那一时刻我们会反复的去思考深挖一件事,于是我们感到没有动力去做别的事情,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这个过程也叫冗思。对于快节奏的当下,我们跟随着时代的弄潮儿,追赶朝阳,一切显得都是那么马不停蹄。我们快节奏的去做,但是我们忽略了停下脚步的思考。当然我这里指的并非是很深很重的抑郁,那样会让我们自责,让我们感到无能无助。适当的抑郁,让我们从繁杂的生活中抽身出来,拉回到自己的身上,不再是无意识的去跟随他人的脚步;我们进入内心的世界去思考自己的意义。我想这是我们需要的一个片刻。
抑郁也许是我们面对问题的开始。抑郁并非让我们见诸行动,也并非一动不动,什么都不做。其实我们一直在脑子里思考着,纠结着;只是当下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方案去应对,但我们并非无视或回避问题。抑郁让人难受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有一些自责,一些无助无望的感受,像是一股力量将我们往下拖,同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股生的希望,一股向上的力量,虽然这股力量并没有强大到解决问题,但正是这股力量的坚持,使得我们没有回避和放弃面对。同时两股力量的牵扯使得我们难受,但在这种拉扯中我们越变越大,越来越强壮,我们成长了,在这种拉扯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解抑郁
对于抑郁甚至抑郁症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甚至有些误解,所以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至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人的回答,都是好心,但是句句戳抑郁的人的心。
很多人会觉得抑郁就是不开心,经常给抑郁的人说要积极,要开心,甚至灌一壶鸡汤。但是“抑郁等于不开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误区。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抑郁的案例,当他们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在生活中他们活泼开朗,甚至还经常开解别人,但在周围人不注意的时候他们慢慢陷入抑郁情绪中。抑郁的人也可以很开心,但也许那只是表现在人前的一面。他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抑郁,自己的负能量,自己另外一面。所以抑郁的反面不是不开心,而是有动力。所以就不要再要求一个抑郁的人开心,会让他误解自己的不开心是不好的,会引起更多自责。
另一方面,真正善待抑郁的方式不是要说点什么让他们开心,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相反,也许你并不需要说什么,更多的是聆听ta,允许ta在你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抑郁,表现出没有动力,表现出不开心,而不加评判的接纳ta,并告诉ta并非他的错误。因为抑郁会让人有很深的自责。所以真正的陪伴是倾听,是允许ta在你面前表现出脆弱,并不需要那么多坚强。
当然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个状态是怎样的,他们总是很好奇发生了什么一个人就抑郁下来了;会带着自己的看法,觉得对方太软弱,觉得不至于。但在抑郁的精神世界,周围人无法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无望,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一个抑郁症患者曾经向我这样去形容,当ta处于抑郁的情绪时,ta感到自己的内心就好像地震来临时的城市,房屋一点点在坍塌,但是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感觉生命一点点流逝,但自己抓不住。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沼泽,没有力气动弹,所以ta会在床上躺一天,ta告诉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爬起来。
所以如果作为周围的人,请不要阻止ta说出来自己的感受,也不要老是去问为什么,他们的内心感受都是真实的,并非矫情。
最后我想说对于抑郁并非那么一两篇文章就能理解,当然也不是一两个词就能形容。如果你正饱受抑郁的困扰,请善待自己,允许自己抑郁一会儿;如果你周围有抑郁的人,请多给予陪伴,你的陪伴对ta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武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者: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