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正视“抑郁”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高中及高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异常者重点关注。在日常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教师授课,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是一个很好的讯号,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帮助,也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息: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被重视,更需要及早治疗。

这精准挑战了抑郁症治疗的一个难点——“心理疾病污名”。“心理疾病污名”是指人们对心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负面评价、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歧视行为。而研究显示,歧视是导致心理或精神疾病患者拒绝寻求治疗或继续治疗的主要原因。

抑郁症常被人忽视,或认为是生理疾病。但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组以“悲哀、空虚、易激惹的心境, 伴有身体和思维认知上的改变, 并且显著影响到个体的功能” 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像感冒一样普遍。重度抑郁症患者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仿佛是一潭趋于平静的水。

我们可以用“鱼儿”作为例子,用“鱼儿”在“水面”与“水底”的游动来类比解释抑郁症患者的现实状态。在“水槽”中间画一条“线”,“抑郁的鱼儿”情绪低落,会在线条下面漫无目的地游荡。而给“鱼儿”投喂了抗抑郁药物之后,它们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开始变得活跃,并在“水槽”上半部分畅游。

类比人类,当个体罹患抑郁之后,会觉得原来五光十色的世界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水槽”,想要逃离,却无路可去。

从科学上来说,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有“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它的主要表现有:


抑郁心境

兴趣或愉快感显著减退

明显的食欲和/或体重改变

睡眠障碍

心理运动迟滞

丧失活力或精力减退

无价值感或不恰当的内疚

思考问题或注意力集中困难

…………

时至今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的各项指标会产生相应变化。

20世纪中叶,抑郁症的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看到抑郁症患者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即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低于常人。

后来,抗抑郁药物就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三种神经递质研制出来的。比如,现在最常见的SSRIs系列,其功能便是专门抑制大脑对血清素的回收,从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浓度的平衡。如今,抗抑郁药物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第四代。这些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充分证明抑郁症和这三种神经递质存在着确切的对应关系。

近年来,川大华西医院专家利用先进的影像医学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

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一种情绪状态,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经过自我调适,大部分人能从这种抑郁情绪中脱离出来,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而“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仅靠自身努力通常很难恢复。“抑郁情绪”若超过两周,或持续更长时间,需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来判断是否到达“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会有效帮助到抑郁症患者。

自助:我们应该学会直面抑郁,积极寻求帮助。家人、朋友、伴侣……这都是很好的情感支撑。与他们吐露心声,寻求他们的情感陪伴,对于个体的恢复十分有益。

他助: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若服用相关药物,请严遵医嘱,并保持规律的作息。

抑郁症不可怕,当你直视抑郁时,你已经走上了疗愈之路

而如果你遇到抑郁症患者,你该如何做呢?不必惊讶,也不必恐慌。耐心的陪伴会使抑郁症患者感受到温暖,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走出抑郁》一书中写道:"很多人问我如何对待身患忧郁症的朋友与家人,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减少他们的孤立感。帮忙泡杯茶,促膝长谈,或是相邻而坐,保持沉默,或是其他适合当时状况的方法。"

我们要正确认识抑郁症,注意甄别网络上用抑郁症做“噱头”的人。对抑郁症的“消费”,对抑郁症及其患者的“污名化”,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月有盈有亏,潮有起有落我们的状态亦是如此。一时的心理困境绝不是无底的深渊。走过心灵上的寒冬,就会迎来今后的嫩芽破土、春暖花开最后,愿那些“鱼儿”能自由自在畅游在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