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真的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PTSD”成了一个“时髦”的表达方式。有些人常常会把PTSD挂在嘴边,把它当成一种对自己的调侃。但很多时候,用PTSD来形容自己的状况,其实是有些夸张的。PTSD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真正的PTSD

PTSD的全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后,引起的延迟出现长时间持续存在精神障碍。它的特点是虽时过境迁,但创伤体验仍然挥之不去,个体会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

PTSD有哪些症状呢?

1. 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主要表现为个体以各种形式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的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痛苦记忆,而不需要相关诱发物。比如个体会在记忆或梦中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类似“触景生情”的反应。

2.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 过度警觉

     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过度警觉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还会使个体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易惊醒的情况,同时伴有注意不集中、易激惹及过度焦虑等症状。

其实对于PTSD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战争的极端压力后,部分士兵出现了“战场疲劳症”,出现“心理麻痹”的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出现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等情况。

后来PTSD被应用到医学事件、自然灾害、暴力犯罪等多种场景。漫威超级英雄《杰西卡•琼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拥有超能力,但遭遇过创伤事件的女主角还是会出现诸如情绪起伏大、睡眠障碍、闪回、过度警觉等症状,从而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不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眼中,某些人是因为“精神太脆弱”,“不够坚强”才患上这种心理疾病。实际上,PTS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基因、环境、性别、种族、社会关系等都是PTSD的影响因素。这种“污名化”有时会导致患者不愿意求助,从而丧失最佳治疗时间。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给予他们理解与陪伴,并鼓励他们积极寻求专业帮助,这是最科学的应对方式。类似于“我好紧张,肯定是考试PTSD了”之类的言语,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只是一句夸张的调侃。我们需要在“调侃”与“心理疾病识别”之间进行区分,不要让因娱乐而起的“调侃”掩盖了知识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