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背后隐藏的心理意义


要说上周特别出圈的梗,就不得不提上海万圣节了。与以往仅仅是西方传统的恶魔等元素不同的是,这次上海万圣节融入了许多新奇的创意,比如cos网络热梗、画精美的特效妆容等等,不仅吸引了更多人加入这场活动,在网络上也引发了热议。其实不仅是上海,我们学校当晚的二运也十分热闹,有cos财神爷的,有和好友在草坪上围坐着夜谈的,整体的气氛也是十分轻松融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呢?

其实归根结底,这次万圣节的活动只是人们借机发泄情绪、释放生活压力的一种契机。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能够沉浸在一种全新的氛围中,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另类乐趣。这种方式被网友们称为现实版的“发疯文学”。那么,“发疯文学”究竟有什么魅力,能收获一众年轻人的喜爱呢?

“发疯文学”是什么?

最初的发疯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是荒诞派文学和异化派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一些网友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通过混乱、夸张、无逻辑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并被称为“发疯文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我表达的渴望,而“发疯文学”很好地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表达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由于社交软件的发达,流行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和风格,如网络热梗、表情包等,很大程度加速着“发疯文学”的更新迭代,同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虽然这种现代网络的“发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文学的范围,并不完全具备文学的观赏性,它或许语言粗糙、缺乏深度、过度夸张,但是它有紧跟时事的创新性,能较好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从压抑的现实生活中用“发疯文学”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获得短暂喘息的空间。

发疯文学背后隐藏的心理意义

1、找寻集体归属感

从集体归属感的角度来看,“发疯文学”通过社交媒体和兴趣爱好者聚集的社群获得广泛传播,这符合互联网群众的特点——喜欢玩梗、标新立异、注重社交。这种文学形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方式,同时也营造了松弛风趣的社交氛围。因为大多处于非正式语境,可以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尽情放松,将尴尬的对话转变为趣味性互动,也可以给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心理舒缓。

归属感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就是社会群体的存在,人们对这个群体产生认同和依赖,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享受来自群体的支持和关怀。这种归属感可以让人感到被接纳、被包容、被认可,从而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

集体归属感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归属感较强的个体自尊和自信水平较高,更容易肯定自身的价值与能力而不妄自菲薄;其次,集体归属感所带来的群体的支持和关怀会让人会感到安心和放松,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与此同时,它亦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2、拒绝精神内耗

“发疯文学”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主要通过诙谐幽默的话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帮助个体将内心的情绪自由地宣泄出来,从而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

精神内耗是个人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下的结果,导致个人内心时常处于矛盾和挣扎的困境下,是对整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无形的消耗。“内耗”是对自我的一种攻击,包含自责、否定、质疑和不接纳等因素,同时也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感,随之而来还有深层的焦虑。焦虑也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它可能会使你产生过度的消极想象,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更惧怕迈步向前。


防止自己精神内耗和焦虑,“发疯文学”或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除了“发疯文学”,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1. 转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物上短暂转移,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运动、旅行、与好友聊天等等。这些轻松有趣的小事会让你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与不安,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正视自己的内心情绪。

2. 试着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早上出门时拂过脸颊的凉爽的风、正午路过盛开的散发着芳香的朵朵鲜花、劳累一天后回到家穿上舒适的衣服躺在床上休息……这些平时被忽视的幸福,却是日常生活中微小而真实存在的小确幸。当你处于情绪低谷时,不妨多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受他们无声中带给你的安抚,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3. 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有远大的目标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要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享受自己在努力朝目标前进中的成长和新的感悟,去反思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时也带给自己重新启航的坚定决心。

适当的“发疯”意味着你对旧有模式的对抗,对不合理现象的控诉。开始不再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讨好他人,你开始走出困于他人凝视之下的牢笼,你开始看见自己、重视自己、接纳自己,你开始允许做“真正的自己”。

其实相比于“发疯文学”,这更像是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年轻人激情与反抗现实的体现。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精神困境,但其实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如何活得更好,而在于尽可能地去经历。

正如阿尔贝·加缪所说: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如同“发疯文学”一样,尽可能地感受自我的反抗、自由和激情,就是值得过的生活。


文字:雷晶晶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