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到啦!今天你剁手了吗?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双叒叕到来啦!让小编看看大家的双手还是否“健在”。


有没有同学疑惑:为什么我们爱买买买?那在感叹又买多了,要剁手的背后,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冲动消费?

从商家角度,双十一的预售模式,巧妙地利用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消费者首先在预售时付了定金,却在一周后才能付尾款。那么在这周,就会一直惦记这件事,去经常性浏览平台。无形中就增加了平台的流量和买其他货的可能。

从消费者本身角度,会有以下三种心理的影响。

1、鸟笼效应,即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或者是以十分优惠的价格获得某件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你卖了一双鞋,为了搭这双鞋,又买了其他的衣服和配饰,造成了不必要的消费。

2、损失厌恶心理。由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 提出,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如果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去买买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就像很多人为了凑满减买了一堆不太会用到的商品,且实际上也没有减少消费。

3、稀缺性冲动心理。由心理学教授Ryan Howell 提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归根结底在旧石器时代物资稀缺的时候,人类的本能就是收集和囤积。所以即使到了如今物资并不稀缺,但当我们看到很大折扣的东西在一点点被买走,稀缺性冲动心理就开始运作,产生冲动购物。

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双十一”像龙卷风一样,浩浩荡荡卷空了我们的钱包。为了能让大家捂紧钱包,小编总结了四个“想清楚”,希望能起到一些作用。

1、想清楚【必要且紧急】的物品,优先购买。譬如牙膏,洗发水,纸巾等等日常消耗品。

2、想清楚【必要不紧急】的物品,不买。譬如现在还能用的手机耳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不去置换新的。

3、想清楚【不必要但紧急】的物品,尽量不买。这类东西一般都是替代品,比如过段时间要拍照没必要现在就买一个相机,大概率用几次就落灰。

4、想清楚【不必要不紧急】的物品,少逛少买。类似已经有很多的化妆品衣服鞋子配饰,不是刚需的时候尽量少看这类物品推荐以免冲动消费。

除此以外,消费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平台方面,要了解各平台机制以及满减优惠券,做好大方向的规划。不为了凑满减而买多余的东西,这样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买越多。

个人方面,在购买前给自己三次机会的冷静期。即当我们对一件商品很感兴趣但是并非很必需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将其加入购物车,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一下。在经过大致三次这个冷静的过程后,如果还是很喜欢,且自己有能力负担的话,就可以决定购入。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双十一”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并且能抗住种种诱惑,理智消费!


文字:薄婉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