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分享 | 鸟笼效应

回顾自己的生活,相当多的人会发现自己经常无意识地做出许多身不由己的事情:因为朋友送的一个名贵包包,添置了一件价格昂贵的长裙,纵然衣橱中已经挂满不同风格的衣物;因为店家赠送的优惠券,数次重返同一家店铺,纵然已经吃腻了这家餐馆的食物;因为看到同事仍在加班,遂停止了回家的脚步,纵然此时自己已经完成了工作……

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鸟笼效应”指人们经常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

1907 年,双双退休的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共同享受着退休的美好时光。这两位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偶尔还会开些相当有价值的玩笑。一天,二人聊到詹姆斯的研究成果,詹姆斯想卖个关子,就兴奋地说,倘若卡尔森能将一只鸟笼挂在家中显眼之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买一只鸟放进去。卡尔森从来不曾养过鸟,自然不相信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而且他认为,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詹姆斯怎么可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呢?不过,他的确想了解一下老友会如何达成所愿,左右他的意志。于是二人就此立下了赌注。

没过几天,卡尔森的生日到了,他收到了詹姆斯送来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戏谑地说:你不要想着我会用它装一只鸟。说实话,我会将它当作一件漂亮的工艺品,摆放在那里观赏。詹姆斯也笑了,没有反驳。鸟笼被卡尔森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果真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过,慢慢地,每一个来访的客人都会看到这个空荡荡的鸟笼,并向卡尔森发出同样的疑问:教授,你养的鸟何时死了?卡尔森出于礼貌,不得不无数次地回答好奇的客人的问题,表明自己从来不曾养过鸟,鸟笼只是一件艺术品。

不过,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客人信服。他们或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卡尔森,困惑于他不愿意承认所养的鸟死亡的事实;或以为他心爱的宠物死掉了,伤心难过不愿意再提起,甚至委婉地安慰他。一段时间以后,被客人们的问题和目光困扰的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以解脱自己于「苦难」之中,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

鸟笼效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其中涉及潜意识和心理暗示。让我们通过卡尔森的具体行为来分析一下其心理变化的过程。詹姆斯在最初先给卡尔森施加了一个心理暗示——给你一只鸟笼,你一定会在不久后养一只鸟。尽管卡尔森一再从心理上进行抵制,然而,这个信息还是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卡尔森的潜意识。在双方的赌约中,鸟笼必须挂在显眼的地方,又为强化心理暗示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卡尔森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一看到鸟笼,就会想到鸟。同样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来访的客人一看到鸟笼,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鸟,而空着的鸟笼,自然令客人想到是鸟死了,继而展开自由联想,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此时,卡尔森就处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之中——鸟笼是用来装鸟的,鸟死了,必须再养一只鸟。倘若卡尔森不养一只鸟,就成了共同群体中的异类,必然会引来众人不停的质疑与劝慰。于是,卡尔森为了寻求归属共同群体的存在感,就被从众心理影响而买了一只鸟。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很难理解非线性关系的。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的直线,也就是线性关系。而这种以线性关系为基础的线性思维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擅长的,因为它最简单、也最本能。但大家往往在直线思维当中受情绪的影响较大,而忽视了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它又是否适合自己,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一种结果。直线思维思考的是事物的本质,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多样性的方法思考,在方法思考上千万要避免直线思维,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鸟笼套牢。另外,鸟笼效应是基于惯性思维和心理暗示而产生影响的。个体倘若可以利用这一点,就可以改变自己。比如,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强化必要的行为,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我们做事要以结果为导向,不要只是盲目地寻找方法。不如想想这个任务给你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让自己的思维有方向。

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要在认识鸟笼效应影响的同时,主动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个又一个鸟笼,在承认惯性思维存在的同时,积极寻求变化,以突破鸟笼的限制。比如,在此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勇于舍弃,用理智思考问题,发现鸟笼存在的动机,及时提醒自己避免因他人的影响而做出不正确或不理智的决定。而对于我们不需要和不适合自己的,要勇于断舍离,敢于把心中的那只鸟笼丢掉。

我们的生活需要理性地对待,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枝枝叶叶,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因此,要简化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好好地把握时间来提升自己。任何时候,千万不要眼高于手,为自己当下所不能负担得起的东西而买单。工作生活中不好高骛远,踏实认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文字|周雪美